他化自在天的天王就是波旬,魔王波旬,好人,不是壞人,只是他對於他的子民情執太深,不希望你們離開六道輪迴,在六道他很喜歡,出離六道他就頭痛了。所以你想修出離法,他障礙你,他把你拉回來,這就叫魔王。釋迦牟尼佛示現八相成道,裡頭有一相降魔,也就是說,不受他的誘惑你就能超越。誘惑裡面不外乎名、利,名是什麼?讚歎、恭維,人都喜歡,給你很高的地位,這都屬於名,利是財富、美色,最後就是武力。這四樣東西你都不在乎,你都不動心,他也很佩服你,你是個真修的,你不是假的,不但不障礙你,還發心來護法。釋迦牟尼佛降魔之後,魔都變成護法了。你動心了,他真的瞧不起你,你的道業在這一生不能成就。所以這四樣東西,真正要做到名利不動心,威武不能屈,這樣的人無論經營世出世間法都會有很大的成就。
文摘恭錄 — 二零一二淨土大經科註 (第三十六集) 2012/11/27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:02-040-0036
一定要修三福、要修六和,要學著跟什麼人都能相處,什麼環境也能相處。為什麼?這一身是我在娑婆世界的最後身,逆境那是我的業報,我必須要把它受掉,我才能到極樂世界,我不能帶著這個不善的業到極樂世界去。所以,一切逆境是消業障的,一切順境是消福報的,這個東西都要消掉,極樂世界沒有。你在娑婆世界剩下這一點東西,這一生把它消乾淨,就這個意思。所以要歡歡喜喜,要修忍辱波羅蜜,忍人之不能忍,一定要把問題看透,那就是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。真明白、真通了,哪有不能忍的道理!能忍你就能得念佛三昧,你能得定,你能開悟。忍是定慧的前方便,是定慧的基礎,定慧是建立在忍辱的基礎上,這個一定要知道。福報現前我不享受,這就是忍,逆境現前我不拒絕,這就是忍,順境、逆境裡頭都要學會忍,忍的功德不可思議。
文摘恭錄 — 二零一二淨土大經科註 (第三十六集) 2012/11/27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:02-040-0036
蕅益大師跟蓮池大師學,那時候蓮池大師已經往生了,蓮池大師的著作在,他就專讀蓮池大師的書,做蓮池大師的弟子。蓮池大師是中國淨土宗第八代的祖師,蕅益是第九代,這不是承傳的,是後人選舉的,選出來的。淨宗祖師很特別,不是承傳,後人看到你這個人,在這一生當中對於淨土宗的修學、弘揚有很大的貢獻,就肯定你,你是這一代祖師。所以祖師沒有說活著在這當祖師的,都是過世了、往生了,才被選為祖師,他自己也不知道。現在我聽說有很多人在爭著要當祖師,歷史上沒這個例子,沒有活著當祖師的例子,只有往生之後,大家承認他,才能當祖師,活著當祖師的沒聽說過。
文摘恭錄 — 二零一二淨土大經科註 (第三十六集) 2012/11/27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:02-040-0036
古人有說,諸位要查「善知識」你就能查到,字典、辭典裡面,你看佛學裡講什麼叫善知識?正知正見的是善知識,以這個為標準。知見正,他破戒、破齋,還做的有一點不善的事情,他可以做善知識,為什麼?他知見沒壞。如果他戒律很嚴,你在他行為上找不到一點錯誤,他知見不正,這個人不能做善知識。所以,智者大師講過一句話,他說「能說不能行」,他說得一點都不錯,佛知佛見,從老師那裡學來的,他自己沒做到。天台大師說,這個人是「國之師也」,他能夠教化全國的人;「能說又能行,是國之寶也」。大師把正知正見的這個人分為兩個級別,能說能行,國寶;能說不能行,國師。重視什麼?重視知見,你的思想、見解沒錯誤。那為什麼不能做?我們也能夠理解,他知道是真,確實正知正見,確實有悟,他沒有證,可惜這一點。他的障礙就是煩惱習氣太重,所謂看得破,忍不過,問題在這裡,他不能忍。高名、厚利、美色、威武,他看到了,就低頭、就順從了,知見沒破。知見不破,我們也不能輕視他,如果他在臨命終時頭腦很清醒,能懺悔、能改過,念佛決定得生。所以,不能輕視他。這個裡頭完全看他造業,造極重罪業,恐怕就不容易回頭。還有一個麻煩的就是傲慢,傲慢很難回頭,傲慢是礙於面子,錯了,死也不承認,不承認自己是錯,用種種方法來掩飾。
文摘恭錄 — 二零一二淨土大經科註 (第三十六集) 2012/11/27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:02-040-0036
世出世間聖賢之法,讚歎謙敬,謙虛、恭敬,讚歎生活樸實、節儉。清淡的日子過習慣了,對於這榮華富貴沒有戀慕的心,他才能不受誘惑。一般人不受誘惑難!尤其是現代,我們把傳統的教育、紮根的教育完全疏忽掉了。不但自己不知道,連父母、祖父母、曾祖父母他們都不知道。所以佛在這個經上說的一段話,「先人不善,不識道德,無有語者」。沒人告訴他,他做錯事情不要責怪他,他沒錯,他沒有學過。現在接受聖賢教誨,因為已經染污了很嚴重的習氣,這個習氣絕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斷掉的,不可能;真能斷掉,那就是大聖賢乘願再來的,那不是凡人。業力到這個世界來投胎的,不是聖賢,他就沒有能力抗拒這些誘惑。所以他受不了誘惑,佛菩薩只有感嘆而已,不會責怪他。問題就是他最後能不能回頭,不能回頭,他繼續搞六道輪迴。這一生所修學的功德,一轉世全忘記了。那就看他來世的造化,他遇到什麼樣的父母,遇到什麼樣的環境,決定他一生。
文摘恭錄 — 二零一二淨土大經科註 (第三十六集) 2012/11/27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:02-040-0036
環境影響人很大,尤其是人事環境,一生當中能遇到幾個好人?遇到的時候不錯,很好,後來會變質。為什麼會變質?古人有句話說「不是冤家不聚頭」。因果律裡面告訴我們,報恩、報怨、討債、還債,你跟他是不是恩?過去世你布施恩德,他接受你的恩德,他來報恩的。這個人忠心耿耿,什麼挫折他都不會變心,這個難得,太少了。如果是來討債的,討完了,他跟你就很冷淡了;還債的,還完了,也不一定再忠心於你,變了。來報恩的,恩有淺深不一樣,深恩時間長;是有恩,這恩不大也不深,說不定幾年就報完了,報完之後什麼?他會變心、會變質。只要你冷靜細心觀察,這些事情全在周圍,你每天都能看到。
文摘恭錄 — 二零一二淨土大經科註 (第三十六集) 2012/11/27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:02-040-0036
是有恩,這恩不大也不深,說不定幾年就報完了,報完之後什麼?他會變心、會變質。只要你冷靜細心觀察,這些事情全在周圍,你每天都能看到。
真正看清楚、看明白,對佛法真相信了,對於這個娑婆世界,留戀的心就冷淡了,自然淡薄,對極樂世界的嚮往就增長了。到最後你會想到,這個世界上什麼人對我的恩最大?諸佛菩薩,沒有比諸佛菩薩再大的。諸佛菩薩大公無私,對我的財施、法施、無畏施,沒有絲毫念頭求報償的。我們如果真正知恩,怎麼報恩?沒法子報,只有信願持名,往生淨土,這真報佛恩。佛什麼都不需要,就是希望你早一天成佛。果然聽話,果然真幹,這個兌現了,佛的願就償了,這叫報佛恩,這是我們不能夠不懂。
文摘恭錄 — 二零一二淨土大經科註 (第三十六集) 2012/11/27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:02-040-0036
蕅益大師這是四百年前的人,明末清初,他出生在明朝,往生在清朝。四百年前有這樣的感慨,如果他生在今天,不知道他作何感想?真的是不敢想。「余唯有剖心瀝血而已」,這是他寫《彌陀經要解》的心情,勸導大家念佛求生淨土,苦口婆心。為什麼?世尊末法,只有這條路,三根普被、利鈍均收,遇到這個法門,能信、能願、肯念這句佛號,決定成就,你能夠永遠脫離六道輪迴,脫離十法界。這個機緣多難得,多麼珍貴,多麼稀有難逢,認識的人太少了。
文摘恭錄 — 二零一二淨土大經科註 (第三十六集) 2012/11/27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:02-040-0036
夏蓮老常說「亂世無如念佛好」,我們生在亂世,什麼最好?念佛最好。真的,亂世不值得人留戀,所以格外的嚮往西方,真正搞清楚、搞明白了,他的心在西方,不在這個世間,這世間太苦了。想幫助別人,他未必接受,只有自己盡心盡力,蕅益大師此地講,剖心瀝血而已。別人能聽懂幾成、能相信幾成是他的,我們對他希望愈大,失望就愈大。一切都隨緣、都任運,任運就是隨其自然,這就好,自己身心沒有負擔,完全解脫了。
文摘恭錄 — 二零一二淨土大經科註 (第三十六集) 2012/11/27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:02-040-0036
現在我們生在亂世,謠言特別多,這裡頭有鬼神的謠言,傳到我們這裡來,我們要不要相信?這個時候考驗我們有沒有智慧。看到蕅益大師這幾句話,我們自己心就定了。《華嚴》奧藏,《法華》祕髓,這是真經,這不是假的。一切諸佛之心要,菩薩萬行之司南,信、願、持名。還會動心嗎?無論什麼信息傳到這個地方,回答他就是一句話:知道了,老實念佛,求生淨土,就對了。不必再去傳,不必再去研究,這就是遵從如來的四依法。佛不在世間,我們依靠誰?「依法不依人」,法是經典。這個經確實是如來所說的,釋迦牟尼佛說的,從梵文經本翻成中文經本,確實是如來的意思。所以第一個,依法不依人。你那些話是人傳的、靈媒傳的,不可靠。章嘉大師告訴我,慈禧太后相信這些東西,清朝亡國就亡在扶鸞,這是老人的話,經驗之談。我們遇到佛法了,再去聽信他,這就大錯特錯,這哪裡是如來弟子?所以,我們絕不傳這個東西,我們也不說信,也不要說不信,就是知道了,老實念佛、求生淨土就好,太好了。「依義不依語」,你看「依了義不依不了義」,這部經既然是《華嚴》奧藏,《法華》祕髓,那就是了義當中的了義,我們得到了。「依智不依識」,我們要有理智判斷問題,識是感情用事,不可以感情用事,感情用事就壞了。
我看到這個東西是假的,為什麼是假的?我拿來一看就看穿了。他說我是什麼佛再來的,什麼菩薩再來的,我自己對我自己清楚,我不是的。我不是的,他說我是什麼佛再來的,這胡造謠言。以為我很高興,以為我可以支持你,給你宣傳,哪有這種事情?我會跟你走?學佛學了六十一年,佛經不信,信你那套東西,那成什麼話?這個道理很淺,不深。所以古人說「謠言止於智者」,稍稍有一點小智慧的人,就不會相信他。災難,我們不承認有災難,他們說有災難,我們說沒災難,我們有沒有說錯?沒說錯。為什麼?境隨心轉,我們的心上沒有災難,外面環境就沒有災難。
文摘恭錄 — 二零一二淨土大經科註 (第三十六集) 2012/11/27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:02-040-0036